炎夏散去,香榭麗舍大街的梧桐枝風中搖曳,葉子泛上淡淡黃色,不久后的,它會在秋風中作別大樹,靜美地離去。甜甜還記得,曾經(jīng)許多次,在武漢的家中,她和母親一起坐在窗前看春花秋葉,母親對她說,生如夏花絢爛,逝如秋葉靜美,便是生命意義所在。在教師節(jié)來臨之際,她想起母親的話,眼前浮現(xiàn)出那個講臺上瘦削的身影,往事一幕幕,映射在晶瑩的淚光里。
春蠶到死絲方盡 抗爭病魔十九載
甜甜記憶中的母親王鋼,除了日復一日的黑發(fā)積霜,永遠不變的是清秀面龐,和笑起來彎如月芽的眼睛。母親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,兢兢業(yè)業(yè),的心愿就是“自己帶出的學生,有出息有正氣。”講臺上,黑板前,除了年復一年的學生面孔,永遠不變的是她瘦削的身影,背身寫字的姿勢。時間飛逝,世界日新月異,永遠不變的是她對工作的堅守,對學生的關愛,對生活的熱愛。
在甜甜心中,母親是她的榜樣。“堅強、樂觀、真誠,非常努力認真地活著。”這些不僅僅體現(xiàn)在工作和生活上,更在絕境中展露無遺。—— 1995年,母親確診患有乳腺癌,接受了手術(shù)治療。接下來的13年里,母親一直積極治療,樂觀面對,家庭不僅沒有因此陷入低沉壓抑的氛圍,反而愈加和睦快樂。“母親告訴我們,活著不易,不要用悲傷去面對,要珍惜和感恩每。”2008年,命運又開了一個黑色玩笑,母親被查出肺癌,此后,病情一度惡化。到2010年時,新疾舊患幾乎摧毀了她的免疫系統(tǒng)。
盡管醫(yī)學診斷嚴謹而殘酷地告訴她,生命大約只有一年。但她沒有消沉,她平和地告訴孩子,即便病魔掌握生命的數(shù)量,但至少我自己可以掌握生命的質(zhì)量。她用不斷頑強的意志創(chuàng)造生命奇跡,為配合治療,曾40天不進食飲水,靠營養(yǎng)液維持生命。“她就這么堅強地活了下來”,王阿姨的丈夫回憶,“她從來沒把自己當病號,和名字一樣像塊鋼鐵。”
蠟炬成灰淚始干 留下角膜延續(xù)愛
甜甜回憶道,化療期間,母親謝絕家人的陪同,自己搭公交車往返于漢口的家與湖北省腫瘤醫(yī)院之間。住院期間,她常常在病房間串門,為病友講自己的經(jīng)歷,為他們打氣。而她自己也逐漸萌生了一個心愿:離別后捐出眼角膜和遺體,幫助盲人復明以及醫(yī)學研究。—— 早在2009年,母親就通過媒體報道,對眼角膜和遺體捐獻有了了解,尤其是接收眼角膜捐獻的武漢愛爾眼庫,醫(yī)療人員在捐獻者靈前鞠躬的照片令她動容,“她說一個尊重、關愛捐獻者的醫(yī)療單位,一定會圓滿地實現(xiàn)她的捐獻心愿。”女兒說,加之愛爾眼庫在湖北地區(qū)有口皆碑,母親更堅定了這個選擇。母親把捐獻的想法告訴家人,家人欣然相應,因為他們一家人都非常熱衷于公益活動,父親一直都在參與無償獻血。父親趕到武漢市紅十字會取回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,兩人在家填好后再由父親送去。母親持有的武漢市遺體捐獻志愿者聯(lián)系卡上,她的編號是000199號。
今年7月,遠居法國的甜甜接到通知,母親病情惡化,住進醫(yī)院,她迅速趕回來陪伴左右。8月中旬,醫(yī)生通知家屬做好心理準備。“彌留之際,母親時而清醒,時而昏迷,清醒時,她就拉著父親的手囑咐他:我走的時候,別太難過,別忘了捐獻。”說起母親對捐獻心愿的執(zhí)著,甜甜淚如雨下。
8月26日凌晨2點50分,57歲的女教師王鋼平靜離世。隨后丈夫撥通了武漢市紅十字會的電話。紅十字會遺體接收站和愛爾眼庫的醫(yī)生趕到現(xiàn)場,為她實現(xiàn)捐獻遺體及眼角膜的心愿。愛爾眼庫的醫(yī)生們在王阿姨遺體前深深鞠躬,一雙清澈透亮的眼角膜連夜進入位于武漢愛爾眼科漢口醫(yī)院的眼庫中儲存,兩位盲癥患者黑暗已久的生命中,迎來曙光。
王阿姨走后,丈夫在家中時常翻看妻子的照片,眼中飽含深情和不舍。當他從愛爾眼庫工作人員口中獲悉,妻子的眼角膜能用于臨床移植,為盲人復明時,非常欣慰。他說“人總有一死,眼角膜能夠為他人帶去光明,這也是我們生命的另一種延續(xù)吧。”他拿出當初和妻子一起簽訂的眼角膜捐獻書,撫摸那個熟悉的簽名,輕輕說,“至少我們來過、愛過、活過。”
后記:黑發(fā)積霜織日月,粉筆無言寫春秋。蠶絲吐盡春未老,燭淚成灰秋更稠。從“湖北最美博士生導師”董夢久到今天令人動容的女教師王鋼,武漢愛爾眼庫自成立以來,已為多位教師實現(xiàn)了眼角膜捐獻的心愿。這些生前奮戰(zhàn)在教育戰(zhàn)線、兢兢業(yè)業(yè)一輩子的“靈魂工程師”,在自己生命之光熄滅時,仍用無私的大愛為他人點亮生活的希望。在教師節(jié)來臨之際,愛爾眼庫全體人員再次向老師們鞠躬,傳遞愛心,延續(xù)光明,老師,謝謝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