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秀華,1932年10月27日出生,祖籍四川人,10歲時父母相繼過世,從小與兄弟姐妹相依為命。1956年因丈夫工作變動,隨其移居武漢,一輩子辛勤養(yǎng)育了5個子女。
和大多數(shù)家庭婦女一樣,這是一位極其平凡而偉大的母親,一生都在為子女奉獻,為家庭著想,從不愿意給家人增加負擔。1994年老伴過世后,她與兒子一家共同生活,婆媳間互尊互愛,其樂融融。雖然其他子女各居異地,但母親就像一根堅強的紐帶,把五個家庭的心牢牢系在一起。兒時痛失父母的孤苦,和絕境中兄妹相依的溫暖,融匯成老人對家庭的深情厚愛。她時常告誡子女,“千萬年修來的緣分,才能成為一家人。一家人要相互包容、團結(jié)、恩愛,才能讓家庭越來越好。“在老人的言傳身教下,這個祖孫三代的大家庭成為親友、鄰里間傳贊的話題。
無論家里家外,這位質(zhì)樸的老人都一直給兒孫做著榜樣。每每看到電視報道需要幫助的人,老人都會捐衣捐物,并聯(lián)系子女援助他人。讓家人和親友印象最深的,是幾年前老人外出散步,遇到一位盲人出了車禍。當?shù)弥獋哂H人不在身旁無人照顧時,老人堅持每天把熱飯熱菜送到醫(yī)院,并給予悉心照顧。“就是素不相識的人,很多人看到也只是看一眼,就走了。“家人回憶起老人那段日子的忙碌,頗有感嘆,”但她堅持要照顧他。她說,盲人看不見已經(jīng)夠可憐了,受傷了身旁沒個人照顧,更不方便。“
就這樣,直到傷者康復出院,老人才放心下來。也就是那次的“緣分“,讓她深刻體會到了盲人的痛苦和無奈。”我閉上眼睛,什么事都做不了,一分鐘都難熬,但他們卻要那樣生活許多年。“后來,從電視里了解到角膜捐獻的故事后,老人萌生了一個心愿——百年后捐出角膜和遺體。“這樣既環(huán)保,又能幫助盲人,幫助醫(yī)學事業(yè)。”這位沒讀過書的普通家庭婦女,向子女們說出這個“大膽”的想法時,家人震驚不已,意見未能統(tǒng)一。但老人始終堅持己見,多次召開家庭會議,給子女們做工作。
“你們受過教育,又比我接受了更多新事物。為什么反而對捐獻不理解呢?“老人說,”生老病死人都有,如果眼睛還能活著幫助盲人復明,為什么將來要一同化為灰燼呢?“在她耐心而執(zhí)著的”勸說下,5個子女最終認可了母親的決定。2005年,老人成為武漢市紅十字會的一名遺體和角膜捐獻志愿者,子女們也在母親飽含大愛的志愿書上,逐一簽署了名字。
自此,老人好像了卻了一樁心愿,時刻關(guān)注著捐獻的新聞報道,只要出門就將志愿書隨身攜帶。2010年老人被確診為直腸癌,進手術(shù)室之前,還不忘催促女兒回家取志愿書,生怕手術(shù)過程出現(xiàn)意外延誤捐獻。“她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,千萬不能敷衍她,必須幫她完成心愿。“家人回想起老人的執(zhí)著,悲傷中流露著自豪感。
2013年2月1日凌晨,老人因肺部感染引發(fā)呼吸衰竭而永遠地閉上了眼睛,家人尊重其遺愿幫她成功捐獻了遺體和角膜。在得知80歲母親的眼角膜還能用于臨床移植時,一家人甚是欣慰,“母親如果得知自己的光明能得以延續(xù),在天堂得的她也會非常高興的。“
設(shè)置靈堂的天,街坊鄰居們得知老太太去世的消息,都自行前往其家中獻上了花圈。黃秀華老人,偉大的角膜捐獻者,卻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家庭婦女,更是我們身邊最平凡的老百姓,總有更多催人淚下的感動,和悄然無聲的大愛。